微反應器的發展現狀
摘要:微反應器在傳質、傳熱、恒溫等性能方面的表現都明顯優于傳統反應器,小尺寸、較大的面積體積比、規整的微通道使它便于運輸又安全快捷。本文就微反應器的設計、制造、原理和放大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和概括,并對它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1微反應器的設計
微反應器是一個復雜的微系統,其設計涵蓋了微動力學、微摩擦學、微流體力學、微傳熱學、微電子學、化學等多門學科,所以微反應器的各部件和微通道都要進行精密的設計和研究。微通道的當量直徑數量級為微米,其間流體流動的雷諾準數通常在幾十到幾百之間,黏滯力比慣性力大,流體為層流流動。流量∮的定義式:
∮=A2△p/CRnL
式中A為微通道截面積,△p為微通道上的壓降,CR為微通道的幾何系數,n和L分別為流體的粘度和微通道的長度。由公式可看出,微通道截面、長度和流體粘度一定的情況下,幾何系數CR的值越小流體流量越大,CR的定義式:
CR=U2P0/8A
式中U為微管道濕潤周長,P0為泊肅數。圓形的幾何系數最小,但是存在刻蝕困難的問題,所以微通道通常是矩形或梯形的。
微反應器狹窄的通道,最大的表面和體積比,既加強了傳熱能力,同時也縮短了質量傳遞的距離和時間。由公式3可見,傳熱系數h和管徑d成反比,當通道尺寸在100 um~1.0mm范圍內時,層流傳熱系數高達2000~20000W/(m2·K)。如此高的傳熱系數,即使對于反應速度非???,熱效應非常大的化學反應也能在近乎恒溫的條件下進行。
Nu=hd/k
在公式4中Kc是傳質系數,S是比表面積,D是擴散系數。傳質系數與管徑成反比,微小的通道不僅提高了傳熱面積,也加強了傳質能力,縮短了擴散時間。在毫秒時間間隔內反應物就可徑向完全混合。
Sh=kcd/D
2微反應器的制造
微反應器的外形尺寸通常只有幾厘米,內部的通道特征尺寸在微米級,圖1是用于水煤氣變換的型反應器,內部裝有25片帶有微通道的金屬薄片。微通道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有矩形的、梯形的、雙梯形的以及不規則尺寸的。到目前為止,制造微通道可應用的微加工技術包括:精密機械加工、濕法刻蝕、干法刻蝕、電化學刻蝕、表面硅工藝技術、LIGA(光刻、電鑄成模和塑注成型)技術、電火花加工、表面活化鍵合技術、激光加工等。制備微通道的材料一般有不銹鋼,FeCrAJ,陶瓷和硅晶片。
圖2是使用深度離子刻蝕法在硅晶片上制備微通道的過程示意圖。硅晶片被選做載體是因為它易確定處理技術,優良的熱傳導性和易負載催化劑。微反應器的尺寸是6cm×6cm,有帶進口和出口的耐熱玻璃蓋,刻蝕深度是200um。
3微反應器的分類
微反應器有多種分類方式,按操作模式可分為間歇式微反應器和連續微反應器,按用途可分為試驗用微反應器和生產用微反應器,按反應物的相態可分為液液微反應器、氣液微反應器和氣液固三相微反應器等。相當數量的微反應系統中反應物是互不相溶的,在這樣的系統中就必須使用流體動力學、臨界混合以及促進相間接觸的方法使一種物相同另一種物相充分混合、擴散到發生反應。反應特性不僅受反應物濃度控制,也受反應器傳熱和傳質能力影響。
3.1水一有機溶液微反應系統
在水一有機溶液微反應系統中兩種液體的混合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層流流動的微通道中為了增大液體的接觸面積減少擴散距離,通常采用以下兩種構造形式,一種是由泵輸送的兩種液體分別進入各自的輸送通道,然后在平行的縱向接觸面上混合、擴散到發生化學反應,如圖4.a。由于大表面接觸和短的分子擴散距離,使主反應產物及時被運走,阻止了副反應發生。提高了反應的收率和選擇性。另一種是將一種液體用多次脈沖的方法注射到另一種液體流中,擴散和反應發生在多個橫向接觸面上,如圖4-b所示。為了混合不相融的液體系統,需要添加離子對(銨鹽)、形成膠束或使用恰當的表面活性劑形成油在水中的乳狀液,要求表面活性劑不能影響化學反應,任何一種方法都會促進兩種液體間的擴散和傳質。
3.2氣液微反應系統
氣液微反應系統需要有效的方法將氣體擴散到液體中,增大接觸面同時在整個微通道中保持擴散范圍心。一種接觸方式是液體脈沖注人連續的氣體流中,如圖5a所示。另一種接觸方式是氣體和液體被高速注入‘T’形混合器中,氣體和液體頭對頭接觸并一起進入側面的垂直通道中,如圖5b所示。氣液兩相的接觸面積是決定反應速率轉化率的關鍵因素,上述兩種接觸方式都有效促進了氣液的接觸面積,內表面積約20000m2/m3,顯然優于傳統的氣液反應器。
4微反應器的應用
微反應器獨特的結構給它帶來了一系列優質的性能,故它被應用到許多領域中。例如對于小規模的光化學過程,采用透明的微反應器可有利于薄流體層靠近輻射源。德國美因茲微技術研究所開發了一種平行盤片結構的電化學微反應器。使用這個裝置,提高了由4一甲氧基甲苯合成對甲氧基苯甲醛反應的選擇性。
由于微反應器高的傳熱效率,使反應床層幾近恒溫,有利于各種化學反應的進行。Wan等在微反應器中將苯胺氧化成氧化偶氮苯,DelSman等在微系統中研究了一氧化碳的選擇氧化,同時微反應器也被應用到加氫反應、氨的氧化、甲醇氧化制甲醛、水煤氣變換以及光催化等一系列反應。另外,微反應器還可用于某些有毒害物質的現場生產,進行強放熱反應的本征動力學研究以及組合化學如催化劑、材料、藥物等的高通量篩選。
5前景與展望
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對微反應器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對它的原理和特性有了較好的認識,且在微反應器的設計、制造、集成和放大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對它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傳統的“三傳一反”理論必須進行修正、補充和創新,反應的一些原理還沒有探討清楚,還需要大量的工作。另外在它的制造、催化劑的壁載和系統的自動控制方面還存在許多技術難點,有必要進行微反應系統中表面和界面現象、傳遞規律、反應特性和放大集成的深人研究。21世紀由于環境惡化以及能源枯竭等一系列問題,使化學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由于微反應器表現出的諸多優點,科學界致力于探索新的反應途徑使化工生產更加經濟和環保。所以我們有必要相信微反應器將在化學工業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摘自《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 上一條微流控制備殼聚糖功能材料研究進展
- 下一條微流控技術國外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