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術,引領科技新方向
微流控技術是指至少有一維為微米甚至納米尺度的低微通道結構中控制體積為皮升至納米的流體進行流動并傳質、熱感的技術,可廣泛應用于生化分析、免疫分析、微創外科手術、環境監測等眾多領域。
微流控技術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微通道結構的設計與制造
當通道的特征尺寸在微米甚至納米量級時,通道表面積與其內部空間的體積之比很大,通道的結構、形狀和壁面性質都將對其中的流體流動狀態產生極大的影響。如何設計并制造出結構合理、尺寸精確、壁面性質可控的微通道,是控制微流體的前提。
(2)、微納尺度流體的驅動和控制
微納尺度下的流體與宏觀流體相比,其流動狀態和傳輸特性有很大不同,表現出明顯的尺寸效應。隨著通道特征尺寸的縮小,流體的體積減少,重力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但此時流體的表面積增加,宏觀下通常可以忽略的表面張力占據主導地位,通道中液-固、液-液及液-氣界面的形態、尺寸和位置成為影響流體流動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納米流動的雷諾數極低,其值通常遠小于100,屬于典型的層流,流體黏度的影響遠大于慣性的影響,流動阻力大,流體各部分混合困難。而另一方面,微納流體流動的伯克利數較大,流體中分子、原子或其他微觀粒子的隨機擴散過程將不可忽略。這些特點都使得微納流體的驅動和控制較為困難。
(3)、微流控制器及系統的集成與封裝
微流控器件是目前微機電系統領域中主要的分支之一。隨著制造和集成技術的不斷提高,微流控器件也日益向型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其中往往集成有多種微電子或微機械器件,形成具有完整功能的片上系統。然而,由于微流體器件涉及的材料種類多、制備工藝與傳統的微電子制造工藝不兼容、微流體的密封與絕緣難度較大等原因,目前微流體器件發展中最大、最困難的問題就是與IC電路及器件的集成與封裝。
微流控是一項融合了微電子學,材料科學、生物科學、制藥以及臨床醫學等眾多領域的綜合性技術。專家普遍認為,以微流控微代表的生物芯片技術開始進入產業化的關鍵時期,已成為全球生物技術和醫療產品多樣化創新的重要方向,或將迎來生物醫療領域的產業大變革。
標簽:   微流控
- 上一條PMMA微流控芯片鍵合
- 下一條你們要的“藍瘦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