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入門·開篇
很多人在第一次聽說微流控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門特別高大上的技術,不明覺厲。微流控高不高大上我不敢說,但它絕對是個有趣的技術,有極大的應用前景。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接觸過微流體。比如醫生用毛細管采指血,其實就是利用流體在微觀尺度下所呈現的表面張力大于重力的特性。除了表面張力的特殊性之外,微流體相較于宏流體,還有許多其他不一樣的物理性質。而微流控所要做的便是在硬幣大小的玻璃芯片或者塑料芯片上,利用微流體的性質,來實現對研究對象以及微環境的精確控制。
圖1 Stephen Quake實驗室設計的用于培養微生物的微恒化器,利用食物染料對通道進行染色,看上去就像一個集成電路板。每個紅色圈圈代表一個反應器,6個可以在一張芯片上平行運行。(硬幣直徑為18mm)
1.微流控的用途
微流控的發展起源于分析化學領域中微分析技術的發展,比如微型氣相色譜、微型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等等。它們的特點是只需要極低的樣本量,便可以實現高靈敏度、高精度的檢測結果。這些技術的成功,直接催化了研究人員去開發新的更好更通用的技術,讓更多的化學分析乃至生物領域的分析技術可以微小化。隨著聚合物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廣泛應用,微流控迎來了春天。透明、柔軟有彈性、大多無生物毒性、易于微納加工,PDMS是非常理想的用于技術原型的驗證材料,大大縮短了微流控應用的驗證周期。近20年來,在以PDMS為材料的微流芯片上發展起來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多,PCR,免疫熒光,電泳,質譜,藥物篩選,細胞捕獲和分選等等都可以在利用微流控實現。
2.微流控的優勢
說到這里肯定有人要問,以上提到的分析技術,在實驗室中用瓶瓶罐罐移液槍,以及傳統的分析儀器分分鐘就能搞定,為何還要用微流控來做呢?在這個做什么都講究高通量的時代,微流控的優勢便凸顯出來了。傳統的實驗方法也許一次只能分析幾個樣本,如果用96孔板,最多也不會上百。而一張小小的微流芯片一次可以處理的樣本量少則幾十,多則成千上萬。且可以做到全自動化,省時省力。是不是超贊?
第二個優勢是高度集成化。我們來看一下生物實驗室中用于擴增DNA的技術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式反應),一般都需要哪些流程。首先,在PCR之前要準備反應溶液,需要混勻。溶液準備完之后用PCR儀進行DNA擴增。PCR結束之后通常還需要電泳,對反應產物進行鑒定或分離。你能想象所有的這些反應以及人工的諸如移液和混合的操作,都可以集成在一張小小的芯片上嗎(圖2)。雖然目前能夠集成到微流芯片上的技術還很有限,但這絕對是未來的發展以及突破方向之一。在將來,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家里,都會常備微流芯片,可以方便地做血常規、病毒檢測、或者癌癥篩查等等。
圖2 PCR試劑及試劑混合,PCR反應,DNA電泳在芯片上的整合
第三個優勢是實時觀測,定量控制。由于微流芯片是由透明的材料料做成的,所以可以與顯微鏡或者激光探測儀相結合,芯片中的蛋白或細胞可以通過熒光標記來實時追蹤熒光強度和位置。除了光信號外,也可以結合電化學的方法收集電信號。定量控制,主要指的是對微環境的控制,包括觀測對象周圍的物質濃度,流體速度等等。物質的濃度不僅可以是時空均一的,也可以是隨時空變化的濃度場。“實時定量”的結果必然是更加精確的數據,生物物理學家利用這些數據抽象出數學模型,用于解釋生物學問題以及進行定量預測。
第四個優勢是體積小。與其說是優勢,不如說是特點。這個特點帶來了很多優勢,同時也有很多缺陷。微流通道的特征尺寸一般在百納米-百微米之間,體積小的直接優勢是樣本需求量少。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對于一個(100?m)^3的微腔室,可以容納的溶液體積是多少呢?答案是僅僅1nL。實驗室中處理的通常都是幾毫升-幾微升的樣本,這樣一來就大大節省了樣本量。尤其對于一些不容易獲得的樣本,比如受精卵、組織樣本等等,這是一個極大的優勢。不過在待檢物濃度極低的情況下,樣本量少反而成了劣勢。例如循環腫瘤干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的篩查,在腫瘤患者的血液中,每毫升可能就只有幾個CTC,如果CTC不經過富集,要想在微流芯片中檢測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體積小的另一個優勢在于高表面積-體積比使得熱傳導以及擴散混合的速度很快,前者能夠保證芯片上精確的溫度控制,后者提升了生物化學反應速度及精度。不過,高表面積-體積比也會有一些不利,比如蛋白更容易吸附在表面上,影響蛋白活性。
有人說便宜也是微流控的優勢,但其實這個是要分情況的。一張微流芯片成品的成本價確實很低,只要幾角-幾元錢。但是制備芯片的設備,硅片,以及制作工藝等等,都是比較昂貴的。而成本的降低是一定要通過優化制作工藝以及量產來實現的。另外,微流芯片制備和操作的整套系統與生物實驗室的兼容性不好,一般的生物實驗室并不會有微納加工間以及流體控制系統,這也是大多數實驗室不愿嘗試的原因。當然,這兩點都不是微流控在技術上層面上的劣勢。
(文章來自:MicroX 作者:劍峰倫 轉載僅供參考學習及傳遞有用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權益,請聯系刪除)
標簽:   微流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