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遺傳研究的新蛋白微陣列技術
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尤其是基于動態修飾的生物分子間識別互作,是生命活動在分子層面的具體體現,也是生命調控的重要生化分子基礎。因此,發現和鑒定生物分子互作對是了解信號轉導、基因調控、以及功能復合物形成的基礎和前提。
清華大學醫學院,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構建組蛋白閱讀器結構域蛋白芯片,并結合基于結構的構效關系演化,開發出專門針對Spindlin1的活性小分子抑制劑,為今后模式結構域靶向的藥物篩選與開發提供了一種新技術模式。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生科院李海濤教授,MD安德森癌癥中心Mark Bedford教授、意大利薩萊諾大學Gianluca Sbardella教授。文章第一作者之一為海濤實驗室博士后蘇曉楠。
李海濤教授長期致力于新型表觀遺傳“修飾-識別因子”互作對的發現和功能鑒定,先后發現并闡明了包括YEATS、PHD鋅指等在內的一系列“閱讀器”(reader)結構域識別組蛋白酰基化、甲基化等修飾的分子基礎和調控機制。
比如其研究組曾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乙酰化閱讀器(reader)-YEATS結構域,揭開了組蛋白乙酰化轉錄調控研究新篇章.這是繼1999年把溴域定義為組蛋白乙酰化閱讀器后,組蛋白乙酰化識別調控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開啟了組蛋白乙酰化轉錄調控研究新方向。李海濤:把強大的工具做成有趣的科學
近期這一研究組也在PNAS上發文(Kinetic and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epigenetic interactions by 3D-carbene chip-ba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technology),報道了基于三維表面和卡賓化學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成像(SPRi)微陣列技術在檢測生物分子互作尤其是修飾依賴互作中的應用。
這些研究都是李海濤研究組嘗試在表觀遺傳互作工具方面的開發,突出了高通量“lab-on-chip”微陣列技術在表觀遺傳學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
標簽:   微陣列技術